发布时间:2015-10-16
国际离心式渣浆泵的研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渣浆泵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中知道很多渣浆泵的改进技术发展史。
其他相关文章:
在这段时间里,主要从分析固体颗粒在叶轮中的运动入手,提出计算公式,有三个代表性研究结果。
1937年奥布雷恩等对固体颗粒在离心泵叶轮内的运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研究了颗粒粒径和渣浆体积浓度对泵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砂水混合物在叶轮内的运动的物理模型。
1942年,费尔班克提出了输送固液混合物时泵的理论扬程表达式也是渣浆泵的基本方程式。
1962年,太田启吉良将离心式砂泵叶轮和泵体内的流动作为弯曲流道及其流管外面外加压力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利用图解法示出固体颗粒在叶轮内不同时刻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采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如高速摄影)观察颗粒在叶轮内的运动,用以验证提出的颗粒运动方程,进而实验研究确定数学模型。
1963年,版谷树、西川孝雄用高速摄影机对固体颗粒在砂泵叶轮内的运动轨迹进行拍照,并进行了分析。
1975年,扎利亚分析了固体颗粒受力对泵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泵送混合物时水头与泵转速、混合物流量、固体颗粒物密度、粒径和叶轮出口宽度等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和泵效率与混合物容量,粒径和叶轮直径之间的经验公式。
在这个阶段,主要利用有限元等方法运用计算机等工具对泵内运动情况进行计算分析。
1980年,M.罗科,F.雷哈特提出叶轮有效运转寿命由最大局部磨损来确定。
叶轮最终设计是最佳水力型式和最佳腐蚀型式兼顾的方案。
1983年,B.卡列林提出叶轮叶片磨损强度随着泥沙颗粒尺寸逐渐增加而增强。
粒径增加会引起叶片进口区的显著磨损。
1986年,罗科等人利用有限元计算了环形压出室的形状、流量、浓度和从叶轮流入的边界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极大的提高了耐磨渣浆泵的使用寿命